北化群贤
【北化学子】远航梦海,心在路上——记我校2016年“校长奖”获得者潘超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北化学子”推出我校2016年“校长奖”获得者潘超同学的青春故事。
(校记者团 曾思源)反戴着的鸭舌帽和专业的摄影器材,是潘超的标志。他总喜欢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去捕捉路人的千姿百态,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城中的一草一木、路人的一笑一颦,都能成为他眼中的景,都能触动他的情。
学无涯,尽逐前路
作为两次国家奖学金和一次企业奖学金获得者,潘超并没有把学习当作一个功利性的事情,或者给自己定下特定的目标。在他看来,学习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一种修为、一种乐趣。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些为实验拼搏的日子:每天五点半就要去排气,晚上十点还常常取样检验,虽然很苦,但是并不煎熬。也正是在那段时光里,才真正领悟到了何为“早起三光”:星光,月光,日光。唯有经得住寂寞,忍得了失败,才会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索问题、钻研学术。
潘超
正是这种聚沙成丘、汇水成海的努力,终于让实验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的9月份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优秀创意奖,来自各高校的评审专家在答辩会上指出,该技术思路针对现今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的改良与革新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较大的发展潜能。
潘超常用朱熹老夫子的一句话来总结学习经验:读书之无他法,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要说学习最大的乐趣,是提供一个平台,提高你整体的素质,开拓眼界。”潘超更期待未来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他把现在的荣誉和证书都深深地锁在箱底,这毕竟只是一个阶段的证明,学而无涯,只有持之以恒,刻苦作舟。
情之深,口述历史
潘超更希望发掘人性中的善良,更渴望唤回社会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东西。现代社会,在忙碌中我们往往缺失了最重要的情感,无论是亲情也好,爱情也好,都会在匆匆生活中匆匆消逝。2014-2015年,潘超作为导演拍摄口述历史纪录片《往先》。他把拍摄理念直截了当地印在了封面上:对于我们至亲的人,历史没有记下他们,但希望,我们不要忘记。在拍摄的那段日子,是混杂着欢笑和泪水的,笑是对亲情的肯定与眷恋,泪是时过境迁的哀叹和当今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时至今日,潘超在翻看奶奶的视频时,仍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纵使离乡千里,与至亲仍唇齿相依,或许潘超想告诉大家的正是这个道理。
《往先》最终获得中华慈善救助基金会和崔永元口述历史基金会联合颁发的“年度最佳人气奖”提名及“年度最佳文字记录奖”。作品受到包括崔永源、陈丹青、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央视导演李伦的一致好评,并受到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腾讯新闻、澎湃新闻、彭博周刊、北京晚报、中国慈善家杂志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同时,纪录片也作为口述史公映片在全国巡展。而潘超也作为口述历史计划特约分享嘉宾将口述历史公益事业推广到了江西南昌、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和天津等地,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历史,发掘历史,记录历史。
红军长征更是潘超,乃至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历史。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传承长征精神,追寻红色记忆,用青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他在我校举办的“长征精神,北化情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会上,发表《我的长征,我们的长征》主题演讲,将巍峨的雪山,贫瘠的草地都一一刻画在他动情的言语中,时间荏苒,历史永存,长征精神不灭!
青年音,镁光灯下
镁光灯带给潘超的不是功利与名誉,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发声的机会。每时每刻,潘超都在向社会展示北化学子的风采。2015年,潘超代表北京化工大学,应邀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录制,师从著名主持人鲁豫,完成多篇涵盖内容包括社会、历史、亲情、成长、传播正能量的演说,更被聘请为凌盛公益基金环保大使,以化工大学环境专业学子的身份,立足于电视媒体的公共话语平台,利用其广泛的传播效果,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宣传大众环保理念树立公民环保意识贡献专业力量,更大大增加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
2016年7月,潘超更是代表我校,受中央电视台CCTV一套邀请,作为节目特约嘉宾参与中国首档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的录制。潘超用其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极富感染力的舞台表达能力,让全国观众切身感受到了科学之美,生活趣味。当潘超看到电视荧幕上映出母校名称时,他很享受,也很骄傲:能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北化学子的声音,听到当代中国新青年的声音。
关于未来,潘超更多的是期待,而并非刻意去定制。比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他更偏好的是李白般“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洒脱。
他依然会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行走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中……